2025年10月31日上午,永利娱高ylg060net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507教室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6期(总第63期)研究生读书会。本次读书会学习书目为林庚厚和梅根·尼利的著作《金融化与不平等》。由经济系张弛、周敏丹、熊柴、司海平、赵文睿和王乾坤等老师共同指导,赵文睿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活动,2024级与2025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2024级李鑫、杨济玮和2025级张朝琪、白宇玲四位同学分别作主报告。

李鑫同学以“养老金融化与不平等的生成:基于中美比较的审视与中国路径的反思”为题指出金融化通过经济租金转移、劳资重构与风险转嫁三大机制加剧社会不平等这一内在逻辑。同时进一步对比中美养老金融实践,认为美国模式因市场化、证券化与责任个人化而固化不平等,中国则面临三支柱失衡与公平缺失的挑战。据此提出,中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再分配职能并发展普惠金融,探索一条兼具效率与公平的中国特色养老金融道路。
点评人陈芳同学认为李鑫同学的汇报对中美养老金融差异的梳理详实,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建议其后续可进一步剖析中美差异的深层制度根源,并就金融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机制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杨济玮同学以“制度视角下不平等演化”为题,阐明不平等是既得利益群体通过垄断核心生产资料、构建并维持“榨取性制度”的政治结果。其通过剖析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垄断逻辑,揭示了金融化如何通过重构金融中介、企业治理与风险分担规则,系统性地加剧了信息、权力与经济的三重不平等,强调在技术时代唯有实现制度制定权的平等,方能从根本上应对不平等挑战。
点评人陈佳蔚同学认为杨济玮同学的汇报以制度变迁为核心,从金融化作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安排,到新技术时代的不平等风险,层层递进地展开分析,整合了众多学者的理论,视野开阔,对金融化加剧不平等的多维度剖析较为透彻。

张朝琪同学以“论金融化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机制、根源与启示”为题详细说明了金融化通过租金抽取、劳资关系重构与风险向家庭转移三种机制,将财富从中低收入群体转移至资本所有者。其汇报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通过完善社会安全网与优化制度设计,防范分化风险,确保发展成果更具包容性与共享性。
点评人申继忠同学认为张朝琪同学的报告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清晰地构建了一个从金融化现象到机制剖析,再到根源追溯与反思对策的递进式论述链条,并立足中国现实发展情况,对金融化现象提出反思,报告体现了较强的思辨意识。

白宇玲同学以“金融化与社会撕裂——从企业转型到家庭困局的传导机制与现实启示”为题论述了企业转型到家庭困局的传导机制,指出美国的企业金融化通过挤压劳动收入与侵蚀家庭财富造成了金融不平等,具体地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其进一步剖析了企业与家庭如何形成“双轮驱动”,使不平等陷入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阶层固化的严峻现实。最后通过中美对比提出中国在金融化进程中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建议。
点评人常诗涵同学认为白宇玲同学的汇报详细梳理了“金融崛起-企业转向-家庭负债-社会撕裂”的传导机制。深入剖析不平等从收入差距向机会差距与阶层固化的演变。通过中美对比提出中国破局路径,所提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周敏丹老师从制度视角出发,指出金融化与不平等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引导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公共利益。她建议同学们在撰写读书报告时,应首先厘清著作的核心逻辑,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结合中美两国的典型案例,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机会公平等关键议题。同时,她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剖析金融化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从而形成具有现实关怀和批判深度的思考。
熊柴老师结合读书会主题,深入解读了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系统阐释了“八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他强调,金融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并明确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新时代金融行业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司海平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研究报告中加强对中美金融化路径的比较分析,并指出,金融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资产价格渠道,使资本运作的受益者与仅依赖工资和储蓄的群体之间财富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她认为,金融化本质上兼具机遇创造与社会分化的双重属性,因此在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防控置于首位,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整体利益。
王乾坤老师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人机协作的模式。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他谈到,AI的广泛应用使其研究工作从过去需要学习复杂编程,转变为如今只需清晰表达研究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他表示,人工智能正从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动,加速演进为赋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工具,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赵文睿老师强调,学术规范是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的基础,提醒同学们务必重视专业写作范式与排版细节,以提升研究成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围绕“金融化与不平等”这一主题,她指出金融发展应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定位,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融合跨学科视角与多元理论框架,拓展对财产性收入、增长核算等相关议题的探讨,立足现实问题,不断开拓研究视野与思路。

本次读书会通过学习《金融化与不平等》,帮助同学们深化了对金融化与不平等内在机制的理解,不仅为同学们认识当代财富分配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索中国金融发展路径与包容性增长实践拓展了研究思路。
图、文/经济系:白宇玲、孟德伟、徐弋朔
审稿:张弛
审核:徐庆